“慧育中国”第七年,如何让家访课程更符合山村孩子需求?
2021年,基金会“慧育中国:山村早教入户计划”走入第七个年头。
七年来,项目累计在10个省份、1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。每周,一千二百余名育婴辅导员、督导员推开一个个孩子的家门,进行入户早期养育指导。
截至2021年1月,“慧育中国”已为17773个偏远山区中的孩子带来希望。
甘肃省华池县“慧育中国”育婴辅导员入户家访
“慧育中国”项目课程设计源自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萨利·格兰瑟姆-麦格雷戈(Sally Grantham-McGregor)在牙买加设计、试验并逐渐完善的Reach Up儿童早期干预课程。
2014年,基金会与麦格雷戈教授合作,进行Reach Up 课程在中国的本土化改编和试验研究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·赫克曼教授(James Heckman)在项目前期参与了方案讨论。“慧育中国”自此落地中国。其特点包括:根据发育里程碑设计每个月龄、每一周的活动;课程涵盖儿童发展的几个维度;辅导员教授养育人养育方法;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执行系统。
赫克曼、卢迈与西藏尼木“慧育中国”受益家庭在一起
项目实施七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“慧育中国”项目组在毕节七星关的测评结果显示,入户家访使干预组的异常率由27.54%降至13.77%,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发展非常有效。
七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,随着时代发展和对中国本土农村的了解加深,有必要更新“慧育中国”教材内容,以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和项目质量。
“慧育中国”教材样书
课题组在修改过程中,参考了近五年来国家在0-3岁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出台的政策法规、研究成果及技术指导文件;向11个“慧育中国”项目县(区)的一线项目执行人员征求教材内容和结构修改的具体建议;增加了亲子阅读、生命教育、科学喂养、儿童发展监测内容;重新组织了每周家访课程方案;并对插图进行了重新设计绘制,力求体现儿童视角和多民族文化元素。
2021年6月28日,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召开“慧育中国”教材改编工作专家咨询会,邀请多名儿童早期发展、健康卫生领域专家以及教育从业者为“慧育中国”教材的改编提出建议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参加会议并发言。
慧育中国教材改编工作专家咨询会
与会专家肯定了“慧育中国”教材的本土化设计,并从课程内容、家访执行等层面为教材优化发展提出建议。
杨一鸣
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
高级顾问
儿童早期教育不仅要增加语言活动的数量,更要注重质量。建议鼓励养育人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增强语言互动,多和孩子谈论过去和将要发生的事情,而不只是现在发生的事情。
蔡建华
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
原党委书记、副主任
由于我国幼儿园的入学时间是每年的9月份,因此在当年9月份之后出生的孩子要等到下一年的9月份才能进入幼儿园,因此,建议适当拓展教材所覆盖的年龄段,适当增加一些37-47个月的内容作为备选活动。
朱宗涵
全国政协委员、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
除了目前教材涉及的儿童早期发展的五个维度培养外,可以将语言维度扩展为语言和交流能力。应该进一步强调非认知能力的培养,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,例如自我调节能力、自主学习能力等。
金春华
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
保健科主任医师
建议在教材中增加儿童免疫和体检相关的图表。儿童养育过程中需要安全防护、营养补充等知识,如营养补充剂的摄入、贫血筛查等等,这些都可以通过家访进行提示。
史静敏
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秘书长
第一,建议注重教材的区域差异性、提升项目本土化程度。在每次常规家访活动后面增补一个拓展活动,让育婴辅导员自主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;此外,增加互动游戏场景,进一步提升本土化程度。第二,建议重新梳理目前教材使用的经典玩具,形成基金会的几个代表玩具,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,在玩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孩子自己的研究能力;第三,建议按年龄划分教材,如:6个月-1岁,1-2岁,2-3岁,这样分册更便于具体执行操作。
李敏谊
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
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
第一,建议在家访中更多纳入父亲的参与。第二,建议加入儿童视角,即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,在养育人和孩子的互动中,更多体现对孩子的理解、尊重和支持。此外,教材还可以凸显文化因素,如通过演唱唐诗宋词等形式,帮助儿童形成文化身份。
张建端
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
公共卫生学院教授
建议在教材中适当增加符合本地实际情况、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。现有教材设计中,洗澡的场景出现比较频繁,可能不适合某些地区,尤其是冬天较为寒冷的地区;可以考虑增加使用吃饭、穿衣等场景进行活动设计。
邸文
北京童心童语教育集团创始人
亲子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,建议在配套教材方面,为家长设计一本养育相关的小册子,提升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。
编辑 - 夏天、诣涵
整理 - 丝露
CDRF微信自媒体矩阵
欢迎扫码关注 共助中国发展